<th id="bir7t"></th>
  1. <progress id="bir7t"></progress>
    <progress id="bir7t"><big id="bir7t"></big></progress>
    <em id="bir7t"><ruby id="bir7t"></ruby></em>
  2. 當前位置: 江南文明網 > 教育 > 資料 >

    中國高校霸屏世界大學排行榜不一定是好事

    條評論

    中國高校霸屏世界大學排行榜不一定是好事

    不可否認,大學排名是中國大學國際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不過,有教授認為,“重塑全球高等教育”不該是大學優先考慮的問題,因為中國大學目前還存在很多亟須解決的基本問題。

    在最近幾年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中,中國大學的表現越來越亮眼。

    近期,QS全球教育集團公布2020年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2020年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清華北大等中國高校屢屢刷屏。

    一流科研大力投入,學術論文突飛猛進,讓中國高校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上創佳績。

    只不過,高校的這種發展模式受到不少教育界人士的質疑,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就曾直言,大學排名對于中國大學的發展弊大于利。

    霸屏

    總有一份大學排行榜,能讓中國高校揚眉吐氣。

    3月4日,QS全球教育集團公布2020年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國五大學科躋身世界十強,比如清華大學的材料科學、北京大學的現代語言。

    此外,中國188個學科入選全球50強。中國名列世界50強的大學數量已連續五年提高,這種情況在該榜單的排名史上還是首次出現。

    2020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2月19日,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2020年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清華北大穩坐頭兩把交椅。

    在這份榜單中,浙大、中科大、上交大、復旦、南大緊隨其后。算下來,中國大陸高校已連續三年在該榜單前10名中占據7席了。

    泰晤士高等教育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自2014年起每年發布一次,對位列富時全球分類系統(FTSE)中先進新興經濟體、次級新興經濟體和前沿經濟體的國家和地區的大學進行比較。

    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

    再看最近幾年的排名中,越來越多的中國大學進入全球百強大學行列。

    在2020QS世界大學排名中,清華北大取得了史上最高名次,分別排名全球大學第16位、第22位,而且清華大學排名超過了耶魯大學。

    在2019年9月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位居第23和第24名,首度包攬亞洲地區排名前兩位。

    目前,世界上已公開的大學排行榜有50多種,QS、泰晤士、U.S.News、ARWU被公認為世界四大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性大學排名。

    指標

    在2009年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中國還沒有1所大學進入前200名。十年后,清華、北大、浙大、上交大全部躋身全球百強之列。

    是什么導致中國高校在短時間內排名上升?加州大學校長辦公室院校研究與學術規劃主任常桐善指出,排名的大多數指標聚焦于科研成果。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18年的一項研究,截至2016年中國已經成為科學研究文章產出最多的國家,每年產出科學和工程研究文章40多萬篇。

    以2020QS世界大學排名為例,排名共有6項指標,其中學術聲譽占40%,教師的論文引用數量占20% ,有關學術研究方面的指標權重達60%。

    QS全球教育集團中國總監張巘博士表示,中國對世界一流科研的重視和大力投入帶來了學術實力上的突飛猛進,快速趕超美國,差距不斷縮小。

    而在QS2020年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中國大陸共有100個學科進入世界50強,與2016年“雙一流”啟動時相比增長了54%。

    根據2018年全國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論文的統計分析,“雙一流”建設高校共發文1452篇,占全部公辦本科高校發文總量的68.33%。

    然而,大學若圍著排行榜指標辦學,最終辦成的只會是“排行榜中的大學”。排行榜的指標是一些帶有共性的顯性指標,尤其是世界大學排行,會采用論文數量等簡化的數量指標。

    簡化的指標難以評價學校的辦學內涵。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袁振國指出,如果把排行榜作為大學的導向,全世界的大學都會變成研究所。

    裹挾

    令人擔憂的是,大學不受排名影響、不被排名裹挾,并不那么容易。

    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張端鴻認為,看一所大學究竟好不好,往往缺少非常直觀的依據,各類大學排名似乎給了比較快捷的方式,結果就對大學自身造成了很大的潛在影響。

    張端鴻指出,以SCI為主的科學計量指標是大學排名的核心指標,SCI論文的主力來自理科和醫科,一所大學理科和醫科強,指標就會好看。

    從全國的布局來看,以理科和醫科作為主干學科的大學占比并不高,但為了讓數據更好看,一些大學只能硬著頭皮去建理學院和醫學院。

    對SCI論文的追捧,則演化成學術圈“SCI至上”的風氣。但實際上,SCI本質上是文獻索引系統,而非評價系統,SCI論文不等同于高水平論文。

    2月19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破除論文“SCI至上”。

    與自然科學“SCI至上”類似,人文社會科學也存在“SSCI至上”“CSSCI至上”現象。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徐擁軍呼吁,“SSCI至上”“CSSCI至上”也應予以大力消除。

    實際上,無論是SCI還是SSCI抑或是CSSCI,這些評價體系本是為學術服務,但是受大學排名的影響,這些指標都在發生異化。

    不可否認,大學排名是中國大學國際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不過,常桐善教授認為,“重塑全球高等教育”不該是大學優先考慮的問題,因為中國大學目前還存在很多亟須解決的基本問題。

    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還非常缺乏,學術組織領導力在大學治理中作用依然很弱,大學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模式守舊“水課”泛濫,教師評價缺乏提升教學績效的激勵機制……

    常桐善指出,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中國大學不僅難以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恐怕還會陷入發展瓶頸。

    国产AⅤ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吧不卡

    <th id="bir7t"></th>
    1. <progress id="bir7t"></progress>
      <progress id="bir7t"><big id="bir7t"></big></progress>
      <em id="bir7t"><ruby id="bir7t"></ruby></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