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一枝紅杏出墻來,出處:葉紹翁《游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原本這首詩寫的春日游園的所見所感,雖然詩人吃了個閉門羹,但是詩人并沒有白跑一趟。
因為詩人看到了墻邊的紅杏,通過這小小的一枝紅杏,就可以感受到滿園春色,感受到春光無限。
這是這首詩的妙處,以小見大,以點襯面,讓人們自行想象,味道更香。
但是呢,后面老百姓直接根據詩的字面意思,漸漸把“一枝紅杏出墻來”理解為婦女出軌。
墻,就像婚姻的圍城,有一種“里面的人想出來”的強烈暗示感。
但同時呢,墻代表了一種規矩,一種底線,一種道德規范。
出墻的紅杏,當然很艷麗,讓人看了很心動,但畢竟這是出墻之物,是不守規矩的。
所以,古人用“一枝紅杏出墻來”來形容不守婦道的女子,還是比較貼切的。
哪怕是現在離婚漸漸不被當一回事的現在,老百姓對這一句“紅杏出墻”也是十分欣賞,認為這句詩非常有靈性,一句話就概括女子出軌,真是妙不可言啊。
第2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出處:宋祁《玉樓春·春景》。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驚艷了千古。詞人宋祁因此得了個外號:“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簡稱“紅杏尚書”。
為什么說這句詩好,王國維說,一個鬧字就境界全出。
古人講究煉字,一字之差,大有區別。紅杏枝頭春意鬧,就像我們平常說的鬧元宵,熱熱鬧鬧,氛圍無限,自然讓人感受很深。
第3句,少年不識愁滋味,出處: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第4句,為賦新詞強說愁,出處: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第5句,天涼好個秋,出處: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這首詞貢獻了三個千古名句,真的絕了!
少年不識愁滋味,少年是奮發向上的,少年是生機勃勃的,少年是憧憬無限的,所以,少年的心,飛揚沸騰,不會感受到愁的滋味。
但愁仿佛是人與生俱來的情緒,驀然回首,發現愁已深種。
所以,現代老百姓說“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時候,往往已經不再是少年,往往是帶有回憶的性質。
和辛棄疾一樣,一般都是被人生毒打后,飽含著愁緒的中年人與老年人,對著日影潭心,無限感慨說一句“少年不識愁滋味”,用以前的飛揚跋扈與肆無忌憚祭奠現在的滿腹牢騷。
為賦新詞強說愁,在現代漸漸被用在文學評論上。比如,很多小學生為了編作文,老是寫什么自己生病了,媽媽把他送醫院之類的故事,作為老師只能無奈送上一句“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評價。
事實上,不只是小學生“為賦新詞強說愁”,很多成年人的作品同樣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比如說,大學生的畢業論文,說實話,絕大多數都是垃圾,都是毫無價值的廢紙,絕對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再比如說,現在有不少人寫詩詞,詩詞的內容矯揉造作,缺乏真情,徒有形式,也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天涼好個秋,說的是天氣,說的是心情。
相對來說,天涼好個秋已經超越了說愁的低級階段,更有一種飽經滄桑、無力言說的感覺。
人在大喜的時候,往往會流眼淚。人在最悲痛的時候,反而哭不出來。
已經說不出痛苦,已經無法將內心真正表達,一句“天涼好個秋”,無限感慨,懂的人當然懂,不懂的人也不奢望他去懂。
因為,人生,就是如此,天涼好個秋!
第6句,春蠶到死絲方盡,出處:李商隱《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我個人比較傾向于認為,李商隱的無題詩并不是愛情詩,而是希望得到理解的“訴求詩”,背后是有著個人身世的莫大感慨。
當然,把這些無題詩理解為愛情詩,相對來說更容易理解一些。
有趣的是,“春蠶到死絲方盡”這一句,漸漸脫離了愛情的范疇,成為了贊美老師的最有名詩句。
現在,只要是教師節,那大家腦海里浮現出來的,首先是一句教師節快樂,然后就是贊美老師“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節操。
雖然說,現在有不少老師也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純粹混飯吃,但絕大多數老師還是有道德有操守的好榜樣,值得人們贊頌。
春蠶到死絲方盡,確實非常契合老師的付出,表達了老百姓對于教師這個職業的敬畏之心,表達了老百姓對教師的理解與敬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