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bir7t"></th>
  1. <progress id="bir7t"></progress>
    <progress id="bir7t"><big id="bir7t"></big></progress>
    <em id="bir7t"><ruby id="bir7t"></ruby></em>
  2. 當前位置: 江南文明網 > 文化 >

    論古人的自我隔離

    條評論

    論古人的自我隔離

    不知道這幾天大家

    自我隔離的滋味怎樣

    反正小林覺得還好

    可能是個性愛清凈的緣故吧

    要說古人的生活

    可是比現在無聊得多

    沒有網絡沒有暖氣沒有電視

    只能看看書發發呆了

    當然

    發呆有很多種

    有些有境界

    有些沒境界

    今天推薦的這些發呆

    出自明代陳繼儒編的《小窗幽記》

    據說屬于比較有境界的

    不知大家以為如何

    鑒于大家的古文知識

    已經大不如高考時

    小林做了一些當下的解讀

    希望您喜歡~

    結廬松竹之間,閑云封戶;

    徙倚青林之下,花瓣沾衣;

    芳草盈階,茶煙幾縷;

    春光滿眼,黃鳥一聲;

    此時可以詩,可以畫。

    ——《小窗幽記·卷六·集景》

    ·

    ·

    ·

    喬松十數株,修竹千余竿;青蘿為墻垣,白石為鳥道。

    流水周于舍下,飛泉落于檐間;綠柳白蓮,羅生池砌。

    時居其中,無不快心。

    古人造園,植物選擇大有講究。

    比如松竹梧桐、藤蘿荷花,都是必選,不像今天的園林設計,只選簡單易打理的樹種。

    每種花草樹木,都有著獨特的精神寄托,比如蘇東坡最熱愛的竹子,以最普通的毛竹為首選,虛心實節,吟起詩來也特別方便。

    凡靜室,須前栽碧梧,后種翠竹;前檐放步,北用暗窗,春冬閉之,以避風雨,夏秋可開,以通涼爽。

    然碧梧之趣,春冬落葉,以舒負暄融和之樂,夏秋交蔭,以蔽炎爍蒸烈之氣。

    四時得宜,莫此為勝。

    植物在四季里的形態,也很重要,比如這段造園原則的文字里,特別提到要選會落葉子的碧梧,冬天葉子都掉光了,不耽誤曬太陽,夏天葉子茂密,正好遮陰納涼。

    窗子的方向也大有講究,朝北的窗,天冷的時候要常關著,所以用暗窗。

    蔭映巖流之際,偃息琴書之側,寄心松竹,取樂魚鳥。

    則淡泊之愿,于是畢矣。

    很多時候,古人比躲疫情的我們還要宅,彈彈琴,讀讀書,就像我們今天躺著刷刷朋友圈,趴在陽臺發發呆,一天很快就過去了。

    三徑竹間,日華澹澹,固野客之良辰;

    一編窗下,風雨瀟瀟,亦幽人之好景。

    天晴適合出去浪,陰雨可以玩隱居,只要心境好,日日是好日。

    細草微風,兩岸晚山迎短棹;

    垂楊殘月,一江春水送行舟。

    古人喜歡坐著小船去出游,很省腳力,而且空氣通暢,不是飛機高鐵那種密閉空間,不用戴口罩,所以大家在山水畫里,看到最多的就是小舟一葉。

    最有名的劃船故事是《世說新語》里的雪夜訪戴: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可見這位老王,興趣根本不在去看朋友,只是找個借口坐坐船。

    閑步畎畝間,垂柳飄風,新秧翻浪;耕夫荷農器,長歌相應;

    牧童稚子,倒騎牛背,短笛無腔,吹之不休,大有野趣。

    待到疫情解除,春暖花開之時,大家去踏青,這篇可以做朋友圈范文。

    以江湖相期,煙霞相許;付同心之雅會,托意氣之良游。

    或閉戶讀書,累月不出;或登山玩水,竟日忘歸。

    斯賢達之素交,蓋千秋之一遇。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今天能看到古人要出門,理由一般只有兩個,一個是進京趕考,一個是長途跋涉去看朋友。

    由此可見,那些千里網戀的人們,也是情有可原。

    真正的君子之交,不在天天喝大酒吃大餐,互相想念一下也很好啊。

    庭前幽花時發,披覽既倦,每啜茗對之。

    香色撩人,吟思忽起,遂歌一古詩,以適清興。

    在傳統的生活美學里,吟詩一事十分重要,因為沒有智能手機可以自拍修圖上傳朋友圈,只好作詩一首紀念。

    當然,做了詩沒有朋友點贊,等于白寫,所以我們今天讀古人的書信,經常會說到,昨日作詩一首如下,吧啦吧啦。朋友若是上道,回信時必然點贊,熱情的還會和詩一首,以示惺惺相惜。

    良辰美景,春暖秋涼。負杖躡履,逍遙自樂。臨池觀魚,披林聽鳥;酌酒一杯,彈琴一曲。

    求數刻之樂,庶幾居常以待終。

    古人的業余娛樂,實在有點單調。

    但想想,智能手機不過出現了10年,互聯網不過出現了20年,一切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其實很短暫。

    想想從前,珍惜當下。

    筑室數楹,編槿為籬,結茅為亭。以三畝蔭竹樹栽花果,二畝種蔬菜,四壁清曠,空諸所有。

    蓄山童灌園剃草,置二三胡床著亭下,挾書劍以伴孤寂,攜琴奕以遲良友,此亦可以娛老。

    其實隱居自我隔離這種事,一直不斷有人在做,比如這一二十年,不少人在山里租個老房子,裝修成中產階級風格,再隨便做點什么手工,化身微商。

    當然這也是古人的常用套路,在離城里不遠的鄉下,弄五畝地,三畝養花,兩畝種菜,平時讀書解悶,墻上掛著寶劍防賊。

    當然,首先你要有五畝地,不然賺的客房費最后都是房東的。

    盛暑持蒲,榻鋪竹下,臥讀《騷》經,樹影篩風,濃陰蔽日,叢竹蟬聲,遠遠相續,蘧然入夢。

    醒來命取榐櫛發,汲石澗流泉,烹云芽一啜,覺兩腋生風。

    徐步草玄亭,芰荷出水,風送清香,魚戲冷泉,凌波跳擲。

    夏天乘個涼,也能寫得這么文采斐然,服。

    門內有徑,徑欲曲;徑轉有屏,屏欲??;屏進有階,階欲平;階畔有花,花欲鮮;花外有墻,墻欲低;墻內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樸;亭后有竹,竹欲疏;竹盡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橋,橋欲危;橋邊有樹,樹欲高;樹陰有草,草欲青;草上有渠,渠欲細;渠引有泉,泉欲瀑;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欲方;屋角有圃,圃欲寬;圃中有鶴,鶴欲舞;鶴報有客,客不俗;客至有酒,酒欲不卻;酒行有醉,醉欲不歸。

    這段文字,可以算得上古人裝修哲學的總綱,要求很多,數數叨叨,很像窩在家里想象力爆棚的我們。

    一抹萬家,煙橫樹色,翠樹欲流,淺深間布,心目競觀,神情爽滌。

    春日之境,來日可期。

    萬里澄空,千峰開霽,山色如黛,風氣如秋,濃陰如幕,煙光如縷,笛響如鶴唳,經唄如咿唔,溫言如春絮,冷語如寒冰,此景不應虛擲。

    一連八個如,八個比喻,都很貼切,作者登的山估計不高,腦子還沒缺氧,很好使。

    夜闌人靜,攜一童立于清溪之畔,

    孤鶴忽唳,魚躍有聲,清入肌骨。

    朋友,就算你半夜出門,想在院子里走走,也請戴好醫用口罩,多穿衣裳,小心發熱。

    山房置古琴一張,質雖非紫瓊綠玉,響不在焦尾號鐘,置之石床,快作數弄。深山無人,水流花開,清絕冷絕。

    古人沒有播放器,要聽音樂,只能自己彈。然而聲音的享受,實在是人飽暖后的第一精神需要,所以琴棋書畫里,琴是排在第一位的。

    深山無人,水流花開,古人寫游記最愛引用的千古名句。

    抱影寒窗,霜夜不寐,徘徊松竹下。

    四山月白露墜,冰柯相與,詠李白《靜夜思》,便覺冷然寒風。

    就寢復坐蒲團,從松端看月,煮茗佐談,竟此夜樂。

    閑這段與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有異曲同工之妙: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夜深了,雖然很疲勞,但我們還不想睡,還在玩著手機,都只是因為,我們舍不得和這個世界失去聯系。

    四林皆雪,登眺時見絮起風中,千峰堆玉,鴉翻城角,萬壑鋪銀。

    無樹飄花,片片繪子瞻之壁;不妝散粉,點點糝原憲之羹。

    飛霰入林,回風折竹,徘徊凝覽,以發奇思。

    畫冒雪出云之勢,呼松醪茗飲之景。擁爐煨芋,欣然一飽,隨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賞。

    雪景的描寫,最后還畫下來了,寄給僧人朋友點贊。

    古人十分在意和僧人朋友的交往,其究竟,是以其無功利的交往,純粹故。

    春雨初霽,園林如洗,開扉閑望。

    見綠疇麥浪層層,與湖頭煙水相映帶,一派蒼翠之色,或從樹杪流來,或自溪邊吐出。

    支笻散步,覺數十年塵土肺腸,俱為洗凈。

    數十年塵土肺腸,俱為洗凈。

    ——這句話,最適合送給近日的大家!

    四月有新筍、新茶、新寒豆、新含桃,綠陰一片,黃鳥數聲,乍晴乍雨,不暖不寒,坐間非雅非俗,半醉半醒,爾時如從鶴背飛下耳。

    乍晴乍雨,不暖不寒,非雅非俗,半醉半醒。——這四句,是形容一個人發呆狀態的千古妙句。

    山居有四法:樹無行次,石無位置,屋無宏肆,心無機事。

    要真正隱居,就得一切隨意布置,要點是最后一句,心無掛礙,在哪都是隱居。

    白云徘徊,終日不去。巖泉一支,潺湲齋中。

    春之晝,秋之夕,既清且幽,大得隱者之樂,惟恐一日移去。

    泉水在古人的美學里,也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江南多水之地,每多詩意。到了北方旱地,建筑器物再精美絕倫,總是覺得少了那么一點韻致。

    山館秋深,野鶴唳殘清夜月;

    江園春暮,杜鵑啼斷落花風。

    四字加七字的聯句,朗讀時有中文特有的美感,所以千古之下,寫華麗文章,都是這個套路,四加六,或者四加七,現代文已經丟了。

    賞花酣酒,酒浮園菊方三盞,睡醒問月,月到庭梧第二枝。

    此時此興,亦復不淺。

    月到庭梧第二枝,正是在下此刻的心情,數月亮算什么,葡萄干和瓜子都數過了,空虛寂寞冷!

    看山雨后,霽色一新,便覺青山倍秀;

    玩月江中,波光千頃,頓令明月增輝。

    到齊云山時,恰逢雨后,對這句很有感。

    出芝田而計畝,入桃源而問津。

    菊花兩岸,松聲一邱。葉動猿來,花驚烏去。

    閱邱壑之新趣,縱江湖之舊心。

    說實在,這句讀不太懂,但覺得很有美感。

    《小窗幽記》這書的特點也在此,對于少讀古文的人來說,很易讀下去,可以作為領略古人之美的起手,此外《圍爐夜話》、《菜根譚》也是類似的古人筆記,都適合初讀。之后再到《古文觀止》、《浮生六記》、《隨園詩話》之類的,由淺入深,可為習古之法。

    遠山宜秋,近山宜春,高山宜雪,平山宜月。

    古人看的山,今人看的山,都是同一座山,然而看法終究是很不同的。

    国产AⅤ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吧不卡

    <th id="bir7t"></th>
    1. <progress id="bir7t"></progress>
      <progress id="bir7t"><big id="bir7t"></big></progress>
      <em id="bir7t"><ruby id="bir7t"></ruby></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