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bir7t"></th>
  1. <progress id="bir7t"></progress>
    <progress id="bir7t"><big id="bir7t"></big></progress>
    <em id="bir7t"><ruby id="bir7t"></ruby></em>
  2. 當前位置: 江南文明網 > 文化 >

    五十年后的回顧:伊懋可如何看“中國歷史之路”

    條評論

    五十年后的回顧:伊懋可如何看“中國歷史之路”

    20世紀50年代初,我大約15歲,還是一個在倫敦求學的學生。那時,我讀了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的《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這部書以六卷本的形式初版于1776—1789年間,此時中國正處于清代中葉。在講英文的歷史學家所寫的著作中,人們通常認為它是最偉大的一部。我從我的學校附近的公共圖書館依次借了各卷,經常在乘坐火車、公共汽車的途中將它們帶在身邊閱讀。我花了幾乎一年,利用閑暇時間將它們全部讀完。這套書按年記錄了羅馬帝國在一千多年間日漸衰亡的過程。

    《羅馬帝國衰亡史》(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羅馬帝國衰亡史》(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用中國的歷史時期來表示,上述這一千年相當于西漢晚期至明朝中葉。以歐洲的歷史分期來看,吉本的著作開始于古典時代的晚期和基督教創立早期,貫穿了中世紀,直至其晚期,即1453年。這一年,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最后一塊領土陷落于土耳其軍隊之手,并且是被中國發明的火藥征服的。同一時刻還見證了我們通常稱為西歐“近代”的最早萌芽。該書所鋪陳的故事,仿佛在人們眼前展開了一幅宏偉的史詩般的歷史全景畫卷。

    吉本所談到的幾乎每一個事實,都有其掌握的大量原始資料的支持。這些史料大部分是拉丁文的,但也有一些希臘文的。(他沒有讀古代和中世紀的其他語言文獻。這些文獻可能對他有幫助,但對于他要論述的目標則并非不可或缺。)在他撰寫這部書的年代,人們認為,該書涵蓋了一個如此之長的歷史時期,吉本的閱讀范圍異常之廣。因此,就一個學者獨立寫作的具有綜合(integrated)分析的著作而言,這部書是一個空前的成就。今日的諸多專家也普遍達成共識:吉本幾乎讀遍了他在撰寫該書那一時期能夠見到的所有拉丁文史料。在我上大學(17歲)前的歲月里,這部書構成了我對于如何撰寫歷史的基本概念。從寬泛的意義來說,這本書在今天仍然有這樣的作用。尤其是,如果沒有吉本開創性地提供了準確和密集的史實,任何一個讀者都不會清楚,一個作者是如何得出其結論的。

    讀者眼前這本《中國的歷史之路:基于經濟和社會的闡釋》(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A Social and Economic Interpretation,以下簡稱《模式》),是我三十多歲時寫的一本粗淺的史學著作。那時我還比較年輕,因此,我寫的是我所想象的中華帝國歷史的輪廓,明顯地模仿了吉本的風格,但使用的概念則更加入時。盡管我核對了那些譯成英文并加以引用的中文史料,但這部書主要是以我精選的一批歐洲學者、中國學者和日本學者的二手著作為基礎撰寫而成。只有在年齡更大的時候,我才擁有足夠的速度閱讀中文,而不必借助某些二手著作提供的初步的線索來獲取新材料。

    国产AⅤ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吧不卡

    <th id="bir7t"></th>
    1. <progress id="bir7t"></progress>
      <progress id="bir7t"><big id="bir7t"></big></progress>
      <em id="bir7t"><ruby id="bir7t"></ruby></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