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退休干部黃令儀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4月20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公開資料顯示,黃令儀,女,出生于1936年。黃令儀1958年畢業于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理工大學),隨后進入清華大學半導體專業深造。1960年學成返校,在母校創辦半導體專業和實驗室。1962年加入中科院計算所。
從二極管、三極管、大規模集成電路,到中國自主研發設計的第一枚CPU芯片。黃令儀見證并參與了中國微電子行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
作為“龍芯”芯片研發團隊項目負責人之一,黃令儀被譽為“中國龍芯之母”。2020年1月,黃令儀獲中國計算機學會女性科技工作者夏培肅獎。
中國計算機學會給黃令儀的獲獎理由是,“黃令儀研究員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一直在研發一線,參與了從分立器件、大規模集成電路,到通用龍芯CPU芯片的研發過程,為我國計算機核心器件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此,CCF獎勵委員會決定授予黃令儀研究員2019年“CCF夏培肅獎”,以表彰她在計算機核心器件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貢獻。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李國杰曾在《研制龍芯CPU的策略考慮》一文中提到, “龍芯一號做了三次不同的物理設計,設計最成功的是由計算所自己完成的C方案,能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感謝中科院微電子中心的黃令儀研究員,是他把計算所的系統設計人員領進了微電子設計的大門。”
“共青團中央”2022年9月曾刊文介紹,1962年,黃令儀被調到了中科院計算所工作。1965年,為了突破“兩彈一星”中的瓶頸,國家開始成立計算機所二部,專攻微型計算機和三極管等項目,這是中國第一個芯片研究團隊。在缺資料、缺設備、缺人才、缺材料的情況下,她帶領團隊嘔心瀝血成功研制出半導體三極管。隨后步入艱難的芯片研發之旅。
1966年,我國自行研制的空間計算機成功問世。1973年,中科院決定研制大型通用計算機,作為集成電路上的載體,芯片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對國家科技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黃令儀和她的團隊,為了能夠盡快研制出性能穩定的存儲器,一步一步開始突破,她們研制的芯片也即將到達世界先進水準,1978年贏得了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截止1984年時,晶體管研發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中國的集成電路和芯片發展已經無限逼近于世界水平。
但是不久后,因為中科院經費緊張,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發被叫停了,得到消息的黃令儀蹣跚的走出計算所大樓的北門,禁不住失聲痛哭起來。
1989年,黃令儀受邀參加美國的國際芯片展覽會,偌大的會場里,她跑遍了展臺卻沒有發現一家中國企業,她在日記中寫道:“琳瑯滿目非國貨,淚眼漣漣”。黃令儀曾公開說過: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凈祖國身上的恥辱。
2001年,65歲的黃令儀已經進入了退休生活,但她的志向還沒有實現。此時,中科院胡偉武教授,向全國發出了打造中國芯的集結令。他親自找到黃令儀,邀請她一起搞芯片。面對經費不足等重重困難,黃令儀還是毅然選擇加入龍芯研發團隊,成為了項目負責人。
2002年8月10日,我國首款通用CPU“龍芯1號”研制成功。雖然性能上差距很大,但卻真正打破了國產計算機無芯可用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