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期間,有媒體報道多架私人飛機來到“股神”巴菲特所在的奧馬哈,“抱團”向巴菲特請教化解歐美銀行業危機之策。
這當然合乎邏輯。
除了以投資保險股聞名外,巴菲特還擅長投資銀行股。
在2008年和2011年華爾街金融危機期間,巴菲特多次出手救市,而且他的投資旗艦伯克希爾(BRK.B.US)當前就持有包括銀行股在內的大量金融股,其真知灼見足以給焦頭爛額的美國銀行股市場指點江山。
伯克希爾持有的金融股
截至2022年末,伯克希爾持倉的美股合共有49支,其中金融類股就有14支,見下圖,伯克希爾的金融股持倉(綠色柱)比重一直都很穩定,占比也頗大,僅次于蘋果(AAPL.US)所在的資訊科技領域(粉色),甚至遠超近年頻頻加倉的能源股(橙色)。

伯克希爾持有的美國上市金融股名單如下:
三大支付公司:Visa(V.US)、萬事達(MA.US)和美國運通(AXP.US);
四家銀行:美國銀行(BAC.US)、花旗(C.US)、紐約梅隆銀行(BK.US)和美國合眾銀行(USB.US);
三家保險公司:怡安保險(AON.US)、Globe Life(GL.US)和Markel(MKL.US);
一家汽車金融公司:Ally Financial(ALLY.US);
兩家金融服務公司:威達信(MMC.US)和杰富瑞(JEF.US);
以及一家評級公司穆迪(MCO.US)。

嚴格意義上來說,美國運通、Visa和萬事達,都不算是銀行,而是全球性的支付科技公司,為全球企業和資金流動提供便利。其中,Visa通過全球最大的電子支付網絡VisaNet提供交易處理服務,主要涉及授權、清算和結算。
以第一大信用卡國際組織Visa為例,其并非金融機構,也不發行卡片、延長信用或設置利率和費用。其賬戶持有人和商戶關系人屬于Visa的金融機構客戶,并由其進行管理。Visa的收入主要包括客戶服務費收入、數據處理收入、國際交易收入等。成本主要為網絡及交易處理設施、專業費用、固定資產的折舊及攤銷等。
萬事達與Visa的情況類似。
這兩家機構面對的風險主要包括全球金融監管規則的變化。國際利率水平等也會影響到這些支付公司的收入,例如加息壓抑消費或疫情導致出行下降時,人們刷卡消費的意愿和需求下降,這些支付公司的客戶交易量下降,手續費也會下降。
不過,美國運通卻有所不同。
美國運通除了經營常規的支付業務外,也持有美國銀行子公司美國運通銀行(AENB),所以并不單純是一家支付公司,除了提供Visa那樣的支付服務外,還會為持卡人和商戶提供交易便利,從而賺取折扣費收入,并也提供貸款業務。2022年,利息收入占了美國運通總收入的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