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實我之前對土耳其不甚了了,產生興趣完全是因為一個財經新聞的標題《西方經濟學和土耳其只能活一個》,于是找了些資料和數據,本文系學習筆記,和大家匯報下。
2 某種程度而言,土耳其跟我國類似,歷史悠久,曾經都是帝國,都曾遭遇西方列強逼迫,從而向現代化轉型,開啟工業化,最后也納入了全球化分工體系,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員。
與我國不同的是,土耳其的地理位置開放又尷尬,地處歐亞非三個大陸的樞紐,像這樣:
這種地緣很難評價好壞,土耳其真的太復雜了——
地理上機遇與風險并存,樞紐確實擁有更多發展機遇,比如其前身奧斯曼帝國多受益于這種地理位置,海陸均可溝通西歐和亞洲,商貿繁榮。另一方面,土耳其也成了南北東西的緩沖區,歐亞大陸拿它當擦腳墊,北方國家南下地中海必須經過它。
經濟上,土耳其幅員并不遼闊,這意味著它的內需很有限,與其它外向型貿易國家類似,它的國運很大程度上由外需決定。工業化不完備的同時又沒有什么優勢產業。
意識形態上,土耳其所面對的局面尤為復雜。西歐和美國想它民主,金融自由化,搞錢要緊。但是土耳其和西歐之間還隔著斯拉夫東正教地區,它自己前身又是伊斯蘭國家,東邊和南邊也是伊斯蘭國家,同時周圍還不乏各種宗教極端主義和教派沖突。
3 土耳其內需有限,要搞經濟肯定得和有錢的西歐一起玩??晌鳉W非常勢利,軍事上與土耳其合作,經濟上卻排斥它。具體表現為,土耳其是北約成員,但并非歐盟成員國。說白了還是嫌棄,再西化也是伊斯蘭國家。
4 土耳其在8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一方面啟動工業化建設(三家馬車中投資拉動),另一方面往外向型經濟和私有化方向轉軌,并在這個過程中大量吸引外資。
這一進程為土耳其后續的國運埋下了很多問題:
① 親歐美的外向型經濟勢必受到歐美經濟的影響。因此,科網股泡沫、次貸危機、歐債危機等經濟和金融危機都深刻影響到土耳其的經濟。
② 外向型經濟體,一旦貿易長期逆差,賺外匯無法維持,就是麻煩的開始。土耳其也確實陷入了這個麻煩:
與大多數貿易長期逆差的發展中國家一樣,經常賬戶赤字會進一步積累出巨大外債,土耳其也走上了這條路:
③ 為了吸引外資,盲目推進金融自由化和私有化。尤其在金融危機、資產價格大跌時搞這套,無異于家底大甩賣。外資打著幫扶的幌子,為抄底而來。
同時本國經濟還會對美元潮汐的反應更加敏感——美元泛濫時,外資涌入。美元加息周期,外資撤退。像這樣:
5 無論表達得多美好,事實證明,私有化和引進外資的經濟改革并沒有能增強土耳其本國的產業實力,也并不利于長期經濟發展。證據就是土耳其長期進口>出口,貿易逆差,經濟增速也屢出問題。
下圖是土耳其歷年GDP增速:
當然,只看絕對值的話,增速非常不錯!但把通貨膨脹率算進來,你就不會這么認為了。
土耳其目前的通貨膨脹率居全球首位,已經屬于到了惡性通膨程度,而且兼具「貨幣型」和「輸入型」兩種屬性,毫無緩解之勢,每個月公布的數據都在創新高。
6 大家調侃說「西方經濟學和土耳其只能活一個」,其實是在驚嘆土耳其的幾種完全違背經濟常識的現象——
一方面,土耳其匯率長期大幅貶值,像這樣:
同時又深陷惡性通貨膨脹,按理說這種情況應該猛烈加息,同時縮表收緊流動性,讓金融體系收水。當然這么做的代價肯定很大,經濟必然嚴重衰退甚至蕭條,但這是必須承擔的代價。
但土耳其是怎么做的呢?埃爾多安是個神奇的男人,他要求央行必須降息,一降再降,像這樣:
同時堅持不搞貨幣緊縮,而是逆勢寬松。實體經濟本就洪水滔天,土耳其央行卻還在放水,就問你服不服?經濟學在這里無效。
做一道非常簡單的選擇題:
存銀行的利息是10%+,但實體經濟物價非常,現金購買力每年貶值80%+,請問你是存銀行呢?還是囤實物呢?還是買黃金或者換美元呢?
7 為了刺激經濟,土耳其刻意拐向金融化主導的資本積累(日本80年代的老路),而不是提升工業產能和結構轉型。再加上大通脹和非理性降息的一大副作用就是財富分配失衡,貧富分化加劇——歷史告訴我們,這些往往是動蕩之源。
我沒什么結論,只是覺得它真是一個非常好的觀察樣本,也絕對是個大雷!感興趣的朋友看到相關新聞可以關注下,蹲一波后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