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居高不下的天然氣價格面前,美歐那用膠水粘起來的塑料友誼的小船,眼看就要有傾覆的風險了。
繼馬克龍之后,法國財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近日也站出來向美國公開喊話,呼吁美國把對歐出口天然氣的價格降一降,拉兄弟一把。否則,形勢要是再照這么發展下去,歐洲人可能就真燒不起美國的天然氣了。
對美國氣價滿腹牢騷的歐盟國家高官不止勒梅爾一個,就在不久前,德國副總理羅伯特·哈貝克在接受媒體時也曾就此大吐苦水,抱怨美國作為德國的盟友在能源問題上完全不念舊情,對歐出口天然氣都快賣出天價來了。
歐洲人的抱怨不是沒有理由的,在對歐出口天然氣這塊,美國的吃相的確難看。
美國是油氣資源都十分豐富的國家,受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截至9月,雖然美國今年的天然氣價格也攀升到了過去14年來的峰值,但算下來也僅有每一百萬英熱單位7.88美元。
這個數字,和如今動輒每一百萬英熱單位5、60美元的歐洲氣價,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所以,美國的天然氣出口商和船東們才會如此熱衷于把天然氣賣到歐洲去,因為他們掙的真的是暴利。每一百萬英熱單位7.88美元的天然氣翻個5、6倍賣出去,一艘LNG船一趟來回掙你歐洲1億美元都算少的,美聯儲印鈔機的工作效率都沒這高。
而且,受俄烏沖突影響,歐洲今年對美進口天然氣比例暴增,從去年的28%一口氣上升到了現在的45%。這場仗要是打得再久一點,美國天然氣恐怕都快對歐洲市場形成壟斷優勢了。
現在美國的氣價歐洲都承受不了,壟斷之后又會如何?法德兩國政府高層能不著急嗎?
所謂窮則思變,面對俄羅斯天然氣出口渠道被斷,美國天然氣價格奇高的窘境,歐洲人不得已把目光投向了亞洲。甚至,就連中國這樣世界頭號能源進口大國,今年居然也成了歐洲的天然氣供貨商。
截至8月末,亞洲的液化天然氣價格大約在每一百萬英熱單位45美元左右,這個數字要比往年高出不少,但比起氣價高燒不退的歐洲還是便宜多了。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此前的推算,歐洲液化天然氣的價格至少要比亞洲的貴出10%,自8月份以來,歐洲液化天然氣的價格幾乎一直繃在每一百萬英熱單位55美元以上,沖破60美元的情況也不罕見。
而隨著“北溪”管道泄漏事故的發生,預計今年冬天歐洲的氣價還將進一步走高,屆時就算漲到70美元以上,也沒什么值得奇怪的。
雖然國際天然氣價格的高漲是眼下的新常態,但得益于布局較早、規劃科學,以及緊挨著中亞諸國和俄羅斯等天然氣出口大戶等有利因素,中國今年受天然氣價格波動的影響相對而言沒那么大。
以往我們進口天然氣的批發價格,大約為每一百萬英熱單位20美元。這個成本顯然要比美國的高出不少,但相對如今的歐洲氣價還是便宜了許多。我們不用像美國那樣動輒追求5、6倍的超額利潤,站在中間商的立場上,就算只掙個50%對我們而言也相當可觀了。
截至今年6月底,我們轉售給歐洲的液化天然氣就超過了400萬噸,相當于歐洲截至當時進口的液化天然氣總量的7%。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俄烏局勢的反復,到了今年下半年,我們轉售給歐洲的液化天然氣無疑還將進一步增加。
由于俄羅斯對華天然氣出口的增加,雖然我們今年的天然氣消耗比往年更大了,但相對其他國家的天然氣進口卻少了不少,據英國人估算,至多可能減少20%。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有了相對而言更充足的選擇余地,比如,可以將原本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直接轉售出去。
如此一來,運輸液化天然氣的LNG船甚至都不用往返中美了,直接橫跨大西洋把氣運到歐洲就行,這樣還能節約每一百萬英熱單位4到5美元的運費。買家賣家和中間人都開心,真正意義上的三贏。
說到這里,大家應該也理解了。歐洲人為什么要購買我們的天然氣?捏著鼻子讓中國這個他們哪兒都看不順眼的冤家憑空掙一筆?說白了其實就是兩點:
一是中國轉售的天然氣在價格上比美國的更有吸引力,買了不吃虧。作為一個油氣資源貧乏,長期不能自足并且常年名列世界第一大能源進口國的國家,我們的能源收支情況是怎么樣的,大家心里都清楚。
這次要不是趕上了俄烏沖突爆發,俄歐關系鬧掰,俄西線天然氣出口的生意做不下去,轉而以加量不加價的方式把大量天然氣輸送到了東方,像“中國向歐洲轉售天然氣”這種西洋景,很多中國人可能一輩子都看不見。
在這筆交易中,我們本來就是作為中間商賺的差價,設想一下,要是中國轉售的天然氣要是比美國的更貴,換做你是歐洲買家,你還會加以考慮嗎?反過來說,要是中國轉售的天然氣比美國的更便宜,急得連柴禾都燒上了的歐洲人,為什么不買呢?
二是盡可能地讓歐洲的天然氣進口渠道多元化。對歐盟而言,美國天然氣占歐洲進口的比重上升太快絕不是件好事。那樣美國建立起壟斷優勢倒是方便了,可歐洲就得被美國拿捏得死死的,美國的天然氣價格想賣多高就賣多高,歐洲不用還不行。
而有了中國轉售的天然氣這層海綿墊,歐洲就可以用來緩沖美國天然氣的影響,哪怕緩沖作用有限,哪怕只是暫時的,有總比沒有強。
更重要的是,歐洲還可以借此向美國傳遞一個信號:吃相不要太難看,真把我給逼急了,中國轉售你們的天然氣我可以買,中國轉售俄羅斯的天然氣我照樣能買。
雖然理論是這么個理論,但在如今的大勢面前,這樣的理論究竟能發揮多少作用,恐怕連歐洲人自己心里也犯嘀咕。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美國挑起這場戰火,并且樂于看到它一直延燒下去,短期而言明顯是有利于把歐洲的資源給吸引美國的。
或者干脆說得更露骨一點:收割歐洲的羊毛,就是美國引戰的主要目的之一。既然如此,美國又怎么會把天然氣便宜賣給歐洲呢?更別說出價比中國還低了。
勒梅爾和哈貝克想跟美國人討價還價,光靠中國天然氣這個籌碼是遠遠不夠的,否則那可就把美國想得太簡單了。
基辛格曾經說過,當美國的盟友比當美國的敵人更危險。
歐洲人現在應該讀懂這句話的含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