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浮漁說娛
編輯|浮漁說娛
2005年,江蘇富豪嚴介和,一年暴漲110億身價,位居全國富豪榜第2位,僅次于李嘉誠。
就在大家還在好奇嚴介和到底是何許人的時候,嚴介和公開發言:“趕超李嘉誠,成為全國首富。”
口出“狂言”的嚴介和,轉頭投資220億揚言要推到700座山,打造“蘭州新城”。
如今這么多年過去的,立志當首富、揚言推到700座山的嚴介和,他做到了嗎?
他又是憑什么,膽敢屢次口出“狂言”呢?
1、
1960年,嚴介和出生在江蘇淮安書香門第,在家中排行老九。
嚴介和祖上代代都是當地的教書先生,只是傳到他父親這一代之后,聲望已經有些沒落了。
尤其是在嚴介和6歲的那年,父親因為一場變故失去了營生,舉家只能搬到農村來生活。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嚴介和一家窮得叮當響,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按照嚴介和自己的話來說:“當時家里沒有一塊布,只能穿稻草編的鞋,天氣好的時候還湊合,一趕上下雪、下雨,那草鞋就完全泡爛了,只能光著腳跑回家。”
這種難以想象的艱苦日子,嚴介和一家整整持續了十年。
直到1977年,教育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無數學子涌入考場。
嚴介和抓住機會重返學堂,想要以知識改變命運。
不過高考,嚴介和是沒打算去競爭了,從1977年開始一直到1980年,高考的錄取率是肉眼可見的低。
即便是1978年擴招了一批之后,錄取率也不過才7%而已。
正是因此,嚴介和果斷放棄這微乎其微的高考,選擇退而求其次考師專。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嚴家世世代代都是教書先生,嚴介和從小耳濡目染之下多多少少會受到影響。
二是因為此時教育資源的稀缺,以及人們普遍渴望受教育的心里,讓老師這個職業變得既吃香,又受人尊敬。
不得不說,嚴介和的選擇是明智的。
嚴介和通過家學傳承以及這些年的自學,順利考入師專,畢業后回到家鄉淮安成為一名中學老師。
此時的淮安,還遠沒有之后“蘇北經濟中心”的風采,也沒有太大的生活壓力。
嚴介和憑借每月幾十塊的收入,倒也算是逍遙自在。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一位名叫張云芹的女子出現在他的世界里。
也正是因為張云芹的出現,才讓嚴介和重新找回奮斗的理由。
2、
張云芹比嚴介和小三歲,商人世家出身,祖輩世代都依靠經商為生。
自幼生長在這種環境下的張云芹,從小便展現出不俗的經商天賦。
但是張云芹的父親對此卻并不滿意。
她父親這輩子吃盡了沒文化的虧,不希望女兒也跟著走自己的老路子,所以早早便將張云芹送往學校讀書。
而這所學校,恰恰也就是嚴介和任教的那所中學。
或許是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也或許是因為嚴介和太過優秀。
總之張云芹再見到嚴介和第一眼起,便對他產生了好感。
在畢業之后,張云芹沒有了心理負擔,更是對嚴介和展開了追求。
一來二去,嚴介和與張云芹便走到了一起,在1982年正式成婚。
結婚之后,兩人的開銷一下子就大了起來,不過此時,憑借嚴介和的工資倒還是能夠勉強顧得住。
等到了1986年,兩人的孩子嚴昊出生之后,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就變得困難了起來。
嚴介和、張云芹兩人意識到,如果不搞點額外收入的話,那么家里很快就會入不敷出。
時間就在兩人的愁容中來到1987年。
這一年國內商業環境再次發生變化,原本就轟轟烈烈的“下海潮”更加火熱。
江蘇作為有名的魚米之鄉,也有不少手藝人開辦家庭作坊,收入非??捎^。
嚴介和、張云芹看到后也頗為心動,商量之后便在家支棱起來一個制作涼席的小作坊。
淮安號稱“運河之都”,水域自是相當的多,河流有淮河、長江,湖泊也有高郵湖、洪澤湖。
在這種環境下,淮安的濕氣怎么可能不嚴重。
城里還稍微好一些,到一些農村里,那屋子就和被水泡過的一樣。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淮安農村幾乎看不到床墊的存在,基本上都是一個木板鋪上單子,甚至有時候連單子都省去了。
但這樣就面臨換洗的問題,總不能每次把床板拆下來洗吧。
暫且不說這樣得多累,這木頭被水泡幾次之后還不得爛掉嗎?
也正是出于這些原因,嚴介和、張云芹做出來涼席,既涼快也方便清洗,在淮安根本就不愁沒有市場。
這筆生意,讓嚴介和賺到了第一筆資金,大大緩解了家庭財政壓力。
自此之后,嚴介和就干脆辭去老師的工作,開始了“下海經商”之路。
后來嚴介和在談及這段經歷的時候,曾苦笑道:“哪里有什么‘下海’,我看‘跳海’還差不多。”
辭職經商無疑是一條自斷后路的行為,要么成功,要么只能露宿街頭。
如果不是被逼到沒有辦法,想來嚴介和也不會做出這個決定。
在開始的時候,一無所長的嚴介和過得并不如意,常常要靠打零工才能過活。
后來有一家水泥廠經營不善,急需一位有學識、有經驗的人來擔任廠長,嚴介和抓住機會前去應聘。
別看大嚴介和在此之前并沒有相關的經驗,但是他憑借過人的學識、以及三寸不爛之舌,硬生生說服所有人,競選成功。
之后在嚴介和憑借敢想敢做的作風、以及妻子張云芹在身后出謀劃策,僅僅一個季度,就讓這家瀕臨倒閉的水泥廠轉虧為盈。
嘗到甜頭的嚴介和如法炮制,前后接管過七家工廠、公司,無一例外都讓這些企業轉虧為盈。
短短時間內,就為自己積累了十多萬啟動資金。
當然,這些公司、工廠都只是由嚴介和管理,而并非歸他所有,換作現在的話,他的身份就跟現在的CEO差不多。
但嚴介和顯然并不滿足于此,他想要的是一家屬于自己的公司。
1992年,國內商業環境發生變化,陳東升為首“92派”高學歷知識分子,紛紛響應各地號召,選擇放棄“鐵飯碗”辦實業。
嚴介和雖然不算高學歷知識分子,但也受到這股風潮的影響,將自己這些年積攢的12萬全部拿出來,在淮安成立了“引江”。
“引江”雖然是建筑公司,但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蓋樓,反而是傾向于道路等公共設施的建設。
但這種工程往往競爭壓力也大,以嚴介和的財力來說,很難與那些大廠競爭。
為了提高“引江”的競爭力,嚴介和只能不斷壓榨自己的收益,以換取更多的機會。
有一次南京繞城公路其中三個涵洞招標,嚴介和得知這一消息之后,往返南京11次,最終才以一個極低的價格拿下這個項目。
回來之后,負責設計的人一算,這個項目最后不但賺不了錢,弄不好還得虧5萬。
對此嚴介和一點也不在意,他心里清楚,如果不虧錢的話,這個項目也不會輪到他。
嚴介和想了想之后對手底下的人說:“反正都是要虧錢,那么虧5萬不如干脆虧8萬!”
嚴介和大手一揮,將施工所用的材料都換成更加優質的,工人的待遇也進一步提高。
如此一來,原本預計140天才能完成的工程,嚴介和短短70天就完成了,還質量更是以全優通過了質檢。
此舉,徹底讓嚴介和在業內打響了名聲。
也正是因為對嚴介和的肯定,招標方才將南京繞城公路全線工程都交給了嚴介和來建設。
單單是這一個項目,就讓嚴介和賺到了860萬。
回頭再看嚴介和“虧5萬不如虧8萬”豪言壯志,無疑是一種賠本賺吆喝的典范營銷策略。
3、
1995年,有了大筆資金入賬的嚴介和,不再滿足于江蘇市場,反而將目光投放到更廣闊的舞臺上。
此時有一家日本投資商主動找到嚴介和,要求在三個月內,將17.5公里外一處68萬立方米的土方進行回填。
而且日商要求非??量蹋?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font-weight: 700;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提前完成無獎勵,每延誤一天扣掉標價的1%。”
在大多數人看來,這不就是刁難人嗎,這日商恐怕壓根就沒有與“引江”合作的打算。
底下人紛紛勸嚴介和拒絕。
但嚴介和卻并不同意:“他越是刁難,我們就越是要證明給他看!”
嚴介和欣然同意日商的要求,他第一時間調來280輛自卸車一字排開,綿延17.5公里,人歇車不歇,晝夜兼程。
終于在第87天的時候完美地完成了任務,徹底征服了日商。
至此之后,但凡是大型土方工程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嚴介和的“引江”,只有在“引江”沒有時間的時候,招標商才會考慮其他公司。
進過此役之后,嚴介和已經徹底打通了國內外市場,成為國內當之無愧的建筑行業第一私企。
自覺時機成熟的嚴介和“引江入海”,1995年在江蘇省正式成立了“太平洋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洋工程”也是全球第一家建筑行業的私企。
而這也是嚴介和“狂”的開端。
嚴介和認為,隨著公司越發壯大,以前公司的那些老人已經有些跟不上了。
任由此發展下去的話,便會出現公司人員構成陳舊,職工晉升渠道閉塞等問題。
但是這些老人,都是曾經為公司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嚴介和內心也不愿意“過河拆橋”。
為此,嚴介和斥巨資從外部請來培訓老師,對公司已有員工進行系統培訓。
另一方面,嚴介和也將目光投放在那些高學歷人才身上,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太平洋”一系列誘人待遇,吸引了數以百計的優青年才俊。
這些人后來或是成為了骨干技術人才,或是成長為中層領導,皆為“太平洋”中堅力量。
正是靠著這兩手抓、重視人才培養的決策,嚴介和在短時間內完善了“太平洋”的內部素質,解決了發展之路上最后阻礙。
至此,嚴介和也可以安心開始自己的擴張之路。
1996年,“太平洋”正式集團化,光是旗下掌握獨立法人省級公司,就多達9個。
而集團成立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宿遷洪澤湖路。
所謂“要想富先修路”,但此時宿遷剛剛開始建設,個地方都需要花錢,實在是拿不出多少余錢修路。
嚴介和知道這個情況之后,當即拍板由“太平洋”墊資5000萬,為宿遷市量身打造了這條洪澤湖路。
也正是在這條路修成之后,宿遷才得以開始崛起之路,成為日后長三角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
嚴介和這次的舉動看似又是“賠本賺吆喝”,但其實與先前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這5000萬只是墊付,以宿遷的潛力來說,很快就可以支付。
而且加速了宿遷的發展之后,對于嚴介和本身來說也是有巨大的裨益。
一個城市想要發展建設,單單靠一兩條路是不夠看的,各種高速、橋梁、鐵路日后都得完善。
這些才是嚴介和真正能夠賺錢的項目。
但如果宿遷沒有發展緩慢的話,那么必定拿不出來錢搞這些道路建設。
嚴介和幫助宿遷加快發展速度,其實也是在幫自己盡早拿到這些項目。
而且憑借著此時“雪中送炭”的情誼,日后在同價格下,嚴介和拿到這些項目的幾率也大些。
這就和現在網購給送到家差不多。
也正是憑借這種模式,嚴介和從1996年到1999年的三年間,便陸續參與修建了汾灌高速、江陰大橋、南京地鐵等9個國家級、省級重點項目工程。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個套路可謂被嚴介和玩得明明白白。
到了2002,公司名稱再度變更為“中國太平洋建設集團”,這預示著嚴介和正式邁上了全國這個大舞臺上。
2004年,嚴介和再次調整調整產業結果,形成以工程、工業、投資三大板塊并行的格局。
到了2005年,嚴介和身價直接從15億,飆升到125億,一躍成為江蘇首富,登上國內富豪榜地2位。
而此時的全國首富,正是如日中天的李嘉誠。
從當年的“教書先生”到如今的中國第二富豪,嚴介和只用了短短的18年。
“春風得意馬蹄疾”,如今不過才45歲的嚴介和,也開啟了自己的“狂人”本質。
4、
2006年,嚴介和揚言要趕超李嘉誠,成為國內實至名歸的首富。
為此,他大刀闊斧進行了一系列的擴張。
然而嚴介和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這個時候“太平洋”遭受了罕見的媒體風暴。
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銀行前來收貸,導致“太平洋”又引發了資金鏈斷裂。
嚴介和為了平息眾怒,在2007年宣布退出“太平洋”董事局。
不過,這卻不代表嚴介和放棄了“太平洋”。
也正是在這一年,在幕后多年妻子張云芹,突然高調加入“太平洋”,主管監事會,并將財務工作握在手中。
可以說,張云芹就是嚴介和此時推出來的話事人。
甚至為了增加妻子張云芹在公司的威望,嚴介和將自己所持有的“太平洋”股份,全部轉讓到張云芹名下。
而嚴介和自己也沒有閑著,轉頭又成立了“華佗論箭”、“鄭和艦隊”。
甚至在2012年的時候,嚴介和還主持了“蘭州新城”第一期建造。
“蘭州新城”地處山區,想要建成首先需要推到700座土山,為此嚴介和直接投資220億,揚言負責蕩平這700座土山。
而且這還只是第一期工程,“蘭州新城”如果想要徹底建成,那么后續至少還要投入550億。
可見這個項目規模之大。
到了2013年,嚴介和又將“蘇商資本”、“蘇商建設”重組,成立了“蘇商集團”。
至此,“太平洋”、“華佗論箭”、“蘇商集團”正式集結完成。
這也標志著嚴介和的“蘇太華系”正式登場。
到如今,嚴介和已經坐擁3000多座工業園區,光是2020年一年的營收,就高達6738億。
至于嚴介和到底如今到底又多少錢,這個外界沒有系統統計,不過單單是繼承“太平洋”的兒子嚴昊,就已經有了擁有了1550億的財富。
嚴介和的身價可見一斑。
很多人都說嚴介和狂,其實這點也沒錯。
從他膽敢標榜李嘉誠、罵許家印“騙子”、炮轟王石“頑固”這些點都能夠看出一二。
只能說“狂人”之名絕不虛傳。
但與之相對應的,嚴介和的經商特點卻一直都是奉行著“吃虧是福”。
不管是創業之初的主動虧8萬,還是之后墊付5000萬修洪澤湖路,甚至是最后的220億推平700座山。
無不在體現嚴介和“預先取之,必先與之”的經營理念。
嘴上懟誰都不虛,行動中卻處處為人考慮,這才是真實的嚴介和。
出生“夫子之家”,全憑一股“書生意氣”的傲骨行事,即便被稱為“狂人”,也難掩嚴介和一身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