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能否恢復自由出貨,華為已經不在乎了!
過度相信國際供應鏈,導致華為只從事芯片的研發設計,并沒有參與全產業鏈的布局,因此在麒麟芯片誕生之后,只能夠依賴臺積電進行代工,二者也相輔相成,總結了大量成長的經驗。
但在相關限制實施之后,臺積電被要求斷供華為,多次申請許可被拒絕之后,只能暫時放棄了,華為所有的芯片供應渠道也被切斷了,這也導致手機業務營收急劇下滑,總營收縮減超過了2000億。
經過三年時間的打磨,華為很好的挺了過來,并且實現了業務的多元化布局,而比爾蓋茨的預測逐步在應驗,外媒也直接表態:“自由出貨對于華為而言已經不重要了!”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國產供應鏈的崛起
在芯片規則剛制定時,無論是余承東、還是任正非,都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沮喪,都在期待著什么時候能夠放開許可,但經過三年時間的沉淀,對于恢復自由出貨的問題,華為內部沒有人再去提了。
在芯片法案發布之后,特別提醒了接受補貼的企業,十年內不得在中國市場進行擴產和新建產能,同時也宣布對于特定市場的半導體設備出口,由原本的10nm調整為14nm,很明顯這是在針對中國市場。
面對全球半導體市場環境的變化,老美放開了一年的限制,允許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等廠商,在中國市場擴建產能了,而且主要集中在成熟工藝上,也沒有在要求ASML斷供DUV光刻機了,對于這樣的反常舉動,不禁讓我們細思極恐。
自從臺積電傳出關閉部分EUV光刻機開始,半導體市場的格局就發生了轉變,先進工藝的產能不斷在下滑,面對智能汽車以及物聯網的布局,反而是成熟工藝芯片的需求成倍增長,手機銷量不斷的下滑,已經直接影響到了高端芯片的使用。
都知道美企近些年過度執著于高端領域,從而忽略了對于成熟工藝的擴產,而國內的院士不斷地呼吁擴建28nm產能,聽勸的企業已經賺的盆滿缽滿,自然讓老美感受到了一定的壓力,因此才放開了對于國際企業的限制,試圖通過它們來牽制中企的發展。
中企在前七個月實現了430億顆芯片的砍單,而這一切的功勞在于華為身上,在不指望恢復自由出貨的前提下,成立了哈勃投資,大量扶持有潛力的半導體企業成長,多年的布局也迎來了希望,目前國產的供應鏈已經逐步成熟了。
在華為最新發布的Mate 50上,已經實現了60%的國產化比率,雖然在核心處理器上未能實現國產化,但鴻蒙系統的崛起,帶著萬物互聯的光環,終將引導下一個智能時代的發展。
華為不需要只有授權出貨了?
比爾蓋茨很早之前說過:“限制中國半導體自由出貨,只會加速產業的自主化,讓美本土失去更多高薪的工作!”而這句話如今已經應驗了,英特爾、高通、英偉達等等企業都出現了庫存的情況,在經營危機面前不得不大量裁員。
而在近期比爾蓋茨再次回應:“我們正在主動認輸!”作為見證了整個半導體行業成長的人物,他對于整個市場的走向,肯定是知根知底的,如今再度做出這樣的預測,說明美國重塑本土半導體產業鏈的計劃終將失敗。
根據此前上海傳來的消息,國內已經實現了14納米的成熟量產,并且90納米的光刻機也實現了商用,外加上此前中科院不斷傳來突破的消息,很顯然距離真正的自主化產能已經不遠了。
在摩爾定律極限的背景之下,芯片性能的提升極其有限,臺積電的3nm宣告延期發布,而三星的3nm產能也沒有收到任何客戶預訂,即便是5nm的芯片都已經出現了性能過剩的情況,因此后續先進工藝的研發可能會有所放緩。
這對于國產供應鏈的發展而言,反倒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華為在5G領域已經實現了完全自主化,在設備當中已經刪除了老美提供的代碼,后續想要限制已經不可能了。
而華為的智能汽車業務,也迎來了飛速的發展,余承東更是直言后續的月銷量不低于2萬臺,很明顯是直接將特斯拉當做了對手,擁有著絕對的核心技術加持,華為根本無懼于老美的挑戰。
面對國產供應鏈的不斷成熟,國內的廠商也愿意替換成國產零部件,逐步降低對海外零部件的依賴,也有助于讓國內企業建立自信心,因此正如美媒所說的那樣,華為已經不需要自由出貨了,對此你們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