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曾說過:中國大陸就算出動舉國之力,也無法造出高端芯片。那一刻,讓所有人都明白到,造芯片難度之大。
畢竟臺積電作為全球晶圓代工的巨頭,能夠說出此番話語,足以證明我國在芯片半導體領域的不足。特別是在美國對華為進行一系列的封鎖打壓之后,更是突顯出我國在芯片領域的短板。
然而,在今天這個芯片緊缺的大環境下,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卻語出驚人:并不是美國人要掐我們脖子,而是我們自己堵住了前進的腳步。
因為深入芯片半導體這個行業之后你會發現,對中國芯片半導體發展的最大威脅并不是美國人,而是在美發展的華人!
從華為今年上半年的財報來看,營收同比下滑29.4%,營收僅有3204億。細化到三大業務板塊來看,消費者業務更是比去年同期下滑了1357億。
所以在手機領域,華為也從當年的全球銷量第一跌出了前五,甚至因為缺乏芯片而導致無法正常更新迭代。
作為我國的“民族之光”,一直致力于自主研發,卻沒曾想到,到頭來被“自己人”卡住了脖子!因為在當今的芯片半導體領域,有眾多巨頭企業的創始人或者高管都是華為,比如臺積電的張忠謀,英偉達的黃仁勛,AMD的蘇姿豐,他們三位更是掌控著CPU、GPU以及芯片制造。
然而更讓人心痛的并不是這些華人的封鎖,而是我們自己人才的流失!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組數據,全球頂尖的100位材料學家當中,有15位是華人,甚至排名前六名都被華人包攬,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本科大都是在國內完成。
在美國硅谷的眾多科技公司中,每年都會有不少的中國人前往就業。當年的“物理天才”尹希選擇加入美籍,留在哈佛當教授就曾給出解釋:美國有一流的科研設備和研發團隊,不需要排資論輩,更不需要擔心薪酬待遇。但如果回到國內,不僅需要送禮搞關系,就連申請個研發項目都需要審批數月。
更重要的是國內對于科研人才并不重視,薪酬待遇低的可憐,還不如送外賣的工資高,如此的大環境下,又怎么可能留的住人才?
再深入了解你會發現,國內任何一家企業對于人才的排列,基本上是這樣劃分:銷售>財務>行政>品質>研發>生產。
說白了,老板看重的根本不是研發和生產的人才,而是前端的銷售。
但凡行業出現什么風吹草動,老板第一時間開刀節流的永遠是研發和生產,不僅減少研發費用,就連人才的薪酬待遇都不斷縮水,這樣一來,人才又怎么可能愿意留在國內發展?
這也是為何任正非多次在公開場合呼吁:我們要讓自己培養的雞留在中國生蛋,而不是等到需要的時候再花大價錢從國外進口,結果才發現這設備是華人研發生產的!
如果沒有梧桐樹,又怎么可能吸引金鳳凰呢?
同時在人才的教育方式上我們還在用著傳統的教育方式,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一味要求學生瘋狂背誦習題,對于課外知識完全不重視。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被中考、高考的壓力淹沒,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又怎么可能擁有“創造性思維”,頂多算是“考試機器”罷了。
要知道今天的中國仍然處于發展階段,我們對于人才的教育,對于人才的薪酬待遇,都需要不斷加強,跟上國際的大環境。只要打造好“梧桐樹”,就不需要擔心“金鳳凰”不會來!
回首過往,你會發現我國的兩彈一星元勛,基本上都是在國外留學歸來,他們寧愿放棄國外百萬年薪的待遇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發展,這背后已經不再是薪酬待遇的問題了,而是單純的愛國主義精神層面。
所以在今天的愛國主義教育上,我們也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要讓人才意識到“科學或許無國界”,但科學家是分國界的!
當初錢學森要回國發展,老美可是想方設法把他攔下,前后花費了多年的時間,錢老才能回到祖國的懷抱,才能種出屬于我們自己的“蘑菇云”!
萬幸的是在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重視人才的待遇,意識到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一方面開始提高芯片人才的薪酬待遇,簡化科研項目的審批流程,杜絕“論資排輩”、“送禮搞關系”現象,還開始創新人才的教育方式。領域方面企業也開始加強與高校的合作,筑牢人才基礎,讓人才明確方向,解決就業困境。
華為就是最好的例子。不僅推出了“天才少年”計劃,百萬年薪招聘人才,還把“鴻蒙生態精英班”放在了西工大,就是為了吸引更多人才進駐華為,而不是流失海外。
其次上海、深圳等地也是接連不斷放出人才引進補貼,吸納更多人才留在當地發展。
特別是進入2022年之后,越來越多的海外博士研究生開始回流到中國發展,其中有來自美國耶魯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等名校的學子。
這對于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信號,以往的十多年里,都是我們的人才流失海外。來到今天開始有人才回流,意味著中國的大環境開始逐漸變好,人才的薪酬待遇開始得到重視,人才的教育方式得以創新。
總而言之,不管是華為還是其他地方的人才補貼,這都是中國人才回流的一個縮影。隨著今天的中國越發強大,越來越多的人才回流,各行各業都開始重視人才,不只是芯片半導體行業,在傳統的制造業、農業都是如此。
或者說,今天中國出現了一條新的“裂縫”,眾多廠商和人才開始緊緊抱在一起,對抗西方的封鎖打壓,我們抱團取暖,意味著一場全球性的技術大洗牌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