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生活中,“吸貓”、“擼狗”已成為青年男女居家生活的常見選擇。
《2023年中國寵物健康消費白皮書》指出,隨著寵物家庭滲透率和行業成熟度持續的提升,寵物消費市場保持增長態勢,預計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3924億元,2019年-2023年復合增長率可達33%。
然而,在享受寵物陪伴的同時,寵物疾病、體檢、驅蟲、疫苗、絕育帶來的高昂支出也讓不少消費者措手不及,將“它醫療”戲稱為新一代“錢包刺客”。
在此背景下,覆蓋寵物日常醫療需求的“它保險”應運而生,且價格低廉、投保便利。不少產品打出“每月一杯奶茶錢,關鍵時刻省千元”的宣傳語,吸引大量消費者投保。
北京某連鎖寵物醫院醫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前,已有大量消費者有意識地為寵物配備“它保險”。“給寵物買保險是很常見的現象。我們接觸過很多理賠成功的先例,作為醫生,也比較推薦給寵物配備保險。但目前我們醫院和保險公司沒有銷售上的合作,對具體產品不了解,也無法提供保險選購方面的指導。”
記者注意到,在各大社交網站及投訴平臺【進入黑貓投訴】上,消費者對寵物醫療險褒貶不一。在黑貓投訴平臺搜索關鍵詞“寵物保險”可見379條結果,投訴內容大多涉及理賠糾紛。
作為新興保險產品,市面上的寵物醫療險種類千千萬,購買渠道各異、品質良莠不齊,市場監管有待健全。“每月一杯奶茶錢”究竟能否減輕關鍵時刻的經濟壓力,還需時間檢驗。對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綜合各大保險公司、消費者平臺信息,對寵物保險的發展歷程、產品種類、銷售渠道,以及選購重點作出總結。
“它保險”,究竟能保什么?
從發展歷程看,我國的寵物保險由來已久。
2004年,華泰保險就在國內推出首款寵物第三方責任保險“小康之家”,以附加險形式將寵物責任納入保障;2005年,中國太保(30.270, 1.59, 5.54%)在北京市場上推出“北京市犬主責任保險”;2008年,中國太平在深圳推出寵物第三方責任險。
隨著消費者養寵理念不斷變化,“它醫療”蓬勃發展,保險公司所售產品也由責任險向醫療保險轉變。
2014年,中國人保(5.580, 0.13, 2.39%)和中國平安(48.630, 1.15, 2.42%)推出國內第一款寵物醫療險。此后,“互聯網+”模式融入寵物醫療體系,線上問診業務持續擴大,中國太平、陽光保險、眾安在線等保險公司都陸續上線寵物醫療險。
從產品種類看,“它保險”主要包括醫療險和第三方責任險兩類。
醫療險可細分為常見疾病醫療險及意外傷害醫療險,前者報銷由貓瘟、犬細小等寵物常見疾病產生的醫療費用,后者保障車禍、骨折等意外傷害。第三方責任險則負責賠償因寵物咬傷他人、咬壞他人家具物品等造成的損失。
醫療險方面,寵物醫療險保障內容既包括基礎醫療,如藥品、住院、門診、化驗等產生的費用;也包括手術治療費用,如麻醉、手術費用。